文章分類Article

增肌減脂 比體重更重要

不要看到體重計上的數字多了0.5 kg就驚聲尖叫!身體組成和增肌減脂更重要!

為什麼兩個年齡相仿外加身高體重一樣的人站在一起,看起來身形完全不一樣呢?一個身材優雅線條完美,根本就是天生衣架子的名模,有夠讓人羨慕又忌妒!另一位則是顯得線條浮腫??相信大家都聽過一個腦筋急轉彎「1公斤的鐵和1公斤的棉花,哪個比較重?」,答案是同樣都是1公斤重,但是外觀看起來,棉花體積遠遠大於鐵。
根據衛福部國健署統計,成人體重過重比例逐年上升,至2019年平均體重過重率達47.9%創歷年新高,以年齡層來看,5-44歲男性肥胖率66.6%,女性為36.6%,女性肥胖率最高落於65歲以上為58.8%。
但是肥胖並不是單單看體重計上的重量,想要減重,也要了解探究一個人的身體組成,因此減重不完全等於減肥!就讓邱醫師來說明需要檢視的各項數值吧!
 
體重:標準體重正負10﹪為正常體重,計算方式如下
男性:(身高(公分)-80)×70﹪=標準體重
女性:(身高(公分)-70)×60﹪=標準體重
身體質量指數BMI(Body Mass Index):正常BMI數值為 18.5 ~ 24 kg/m2,計算方式如下BMI = 體重 (公斤) / (身高(公尺)*身高(公尺))
體脂率:正常男性應為17-23%,女性應為20-27%,通常年齡愈大體脂率會愈高
內臟脂肪:正常值為1 ~ 9%,內臟脂肪負責保護、支撐和固定內臟
腰圍:男性應小於90公分,女性應小於80公分
肌肉含量:需要透過身體組成分析儀分析體內脂肪、蛋白質、水分等,才能計算出肌肉量
基礎代謝率BMR:表示當一個人在休息狀態,維持器官運作所需要的最低能量,以下列公式計算
 
BMR(男)=(13.7×體重(公斤))+(5.0×身高(公分))-(6.8×年齡)+66
BMR(女)=(9.6×體重(公斤))+(1.8×身高(公分))-(4.7×年齡)+655
 
世界衛生組織WHO 指出肥胖是一種慢性疾病,國際上較常用BMI和腰圍作為肥胖指標,超過標準值則視為肥胖,邱醫師還建議可以參考其他數值,例如:體重超過標準體重20%、體脂率男性大於25%和女性大於30%、內臟脂肪大於10等,以綜合評估肥胖程度。除了BMI、腰圍、體脂肪…,邱醫師更在乎增肌減脂,因為這不但會使你的外觀、身型、線條更好看,也能讓身體健康、改善新陳代謝、降低肥胖相關的患病風險。例如,你有聽過「泡芙人、瘦胖子(skinny fat)」嗎?就是外表看起來很纖細(BMI正常),但實際上體脂率超標,這些人會有較高罹患三高以及新陳代謝問題的風險,也較容易引發心血管疾病、糖尿病或癌症等。此外,肌肉量會隨年齡增加而減少,可能會形成「肌少症」,表示骨骼肌大量損失,容易造成身體機能下降、體力不佳、容易跌倒、骨折機率增加、抑鬱等,因此適當的運動規劃及營養補充的介入治療是非常重要的。肥胖 是醫學領域日益關注的問題,適當的體重管理可以改善或提早預防健康問題,邱醫師希望能用新陳代謝專科的醫學專業,幫助更多人達到「減重不復胖的人生目標」!
 
參考文獻:
Association of all-cause mortality with overweight and obesity using standard body mass index categories: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-analysis. PMID: 23280227 PMCID: PMC4855514
 
Obesity: Epidemiology, Pathophysiology, and Therapeutics. PMID: 34552557 PMCID: PMC8450866
 
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for Obesity: Beyond Body Mass Index. PMID: 27214774
 
Sarcopenia: A Contemporary Health Problem among Older Adult Populations. PMID: 32370051 PMCID: PMC7282252
 

TOP